2009年12月22日,时为“冬至”。
当夜的子时,也就是23点左右,9位老炼胶工从东阿井中打出“至阴之水”,倒入金锅,然后亲自点燃火种……
东阿县的阿井打开了井口,井口冒出了蕴藏着温度的白色雾气。
阿井水和乌驴的皮入火熬制,中断百来年的“九朝贡胶”逐渐恢复了它的古方生产线。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唯一的阿胶制作技艺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自从接任东阿阿胶的掌门人后,开始整理出3200余个阿胶古方。正是这些古方的记载,得以还原百年前的“九朝贡胶”的生产工艺。
今年56岁的他仍面临一个难题,流传3000余年的东阿阿胶,如何在西医所建构的科学体系中认证阿胶的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
古籍寻方
要说一件东西好,总需要些历史眼光。
轮到中国人,他们的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往后看,比方说,阿胶起源于东阿县,最早可见记录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经3000余年的历史,历代经史子集均赞誉极高。直至清朝,慈禧太后因为东阿阿胶而喜得龙子,于是,阿胶荣登圣殿,被誉为“九朝贡胶”,又称为“九天贡胶”。这是东阿阿胶在历史上生产的顶峰。
然而,就东阿阿胶的制作工艺而言,却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的结晶。这制胶过程几乎包括了泡、洗、切、煮、熬、晾、瓦、擦、包等数十道繁琐的工序,其间经历了2000多年的口授传承。利用精湛的制胶工艺,利用上等的驴皮和东阿水,熬制“传统阿胶”。
但时至今日,恢复“九朝贡胶”的生产线,却不是件有多容易的事儿。
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资料时,秦玉峰从3200个古方中,找到了“九朝贡胶”,由于“九朝贡胶”的制作方法,制作工艺,制作的时间、地点,用的原料记载详细,东阿人将其还原出一条生产线。
如今,这条生产线位于东阿县城的中国东阿阿胶养生文化苑内,在一口古阿井旁的厢房里,从熬胶、炼胶到包装,游客们可以在玻璃房外看到炼制阿胶的全部过程。
一到节气“冬至”,古方生产线也宣告“复活”。
“寻找古方”开始于2006年。那一年,秦玉峰始任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掌门人。
秦玉峰组建了一支团队,其中就有原本从事法务、后改行研究东阿阿胶文化的尹杰。
他们发现了阿胶涉及内用、外科、养颜的保健方多达3200多个,并有200多个膏方和同等数目的食疗方。
6月1日,秦玉峰对我们说,这一项目被称之为“阿胶价值回归工程”,目的在于保护阿胶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东阿阿胶属于普通胶原蛋白”的指责,秦玉峰肯定地表示,这只不过是个人的评价,“但中国人用了阿胶历程数千年,它总归有用的吧?”
墙里开花墙外香
对于女人而言,阿胶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论阿胶的功效,最根本的在于补血。”东阿阿胶文化研究站的李春芳说,这里的“血”和身体中流淌的血液概念上并不一致。
李春芳认为,根据传统医学经著的观点,气“阳”血“阴”,气和血之间相互促进,互相制约,而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
根据《辞海》注释,阿胶,古时用山东东阿县的阿井水与驴皮煎熬成胶,故名。性平,味甘,功能滋阴润燥,养血止血。主治虚劳咳嗽,肺痿吐血,便血,妇女崩漏及阴虚心烦,失眠等。
在齐鲁文化影响下,古代先人智慧的发明创造,阿胶成为与人参、鹿茸齐名的“中药三宝”之一,它的养生功效现有证明的是,能够补血养血、美容养颜、强筋健骨、增强免疫力等。
李春芳说,这些特点由于女性的生理需要而尤其明显,“但精血同源,补血于液,从病因上分析,万病皆由气血生。”李春芳说,从这一观点来看,补血并非是女人所必需的,而是无论是女人,还是男人,几乎人人所需。
在东阿人整理的元曲中,阿胶甚至成了最富有“唱腔”的一段曲律:阿胶100,芝麻一盏,春花杏雨,带笑看,孕了青春,饱了甜,有了本钱。
“为什么这么多妖怪喜欢唐僧?”李春芳突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她笑了笑,“都喜欢长生不老呗”。
换成了普通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那便成了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
历史上,受到秦皇汉武追求长生不老思潮的推波助澜,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南移的影响,琥珀色的胶块到了江西、湖南等地,根据各自的地域和气候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阿胶滋补文化。
但为何在东阿阿胶的出产地,仅仅作为生产风俗保留了下来,反而没有服用东阿阿胶的生活风俗呢?
“东阿人并非东阿人了。”尹杰告诉我们。由于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外族入侵,特别是北方政权更迭,致使东阿阿胶的经典消费人群频频南迁。
但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仍改变了侵略着的饮食习惯,汉族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惯自然而然地被人们接受,又由于消费习惯的南迁,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于是,阿胶不仅可以用来煲汤,并植入了南方的煲汤文化,又与数味药材一起合制成了江南老百姓青睐的膏方,形成了冬令进补的膏方文化。
至于到了北边,北人们索性用黄酒、核桃、黑芝麻和阿胶一起混制成了培根固元的“固元膏”。
“冬令服用阿胶,成了中国人融化在血液里的保健品。”尹杰认为。
至今,东阿阿胶在南方地区的销量仍明显大于北方,尤以广东和江浙沪地区的销量为最佳。
“这一‘重南轻北’消费习惯的形成,不仅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好,而且和当地人们比较重视保健养生的传统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尹杰说。
于是,便形成了东阿阿胶“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格局。
从更广的地域范围来看,国内出口的阿胶制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地区的销量要远远高于欧美地区。
东阿阿胶欠缺的是现代医学,特别是西方医学体系的药理学认证。
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上,仅仅“向后看”,依赖传统文化是远远不够的,秦玉峰这样认为。
为此,他专门收了几名徒弟。
千年工艺的密码
2009年,在文化部公布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秦玉峰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唯一的阿胶制作技艺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秦玉峰所代表的东阿阿胶文化的东阿阿胶制作技艺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之后没多久,秦玉峰一共收受了3名徒弟。
出身普通的农村家庭的秦玉峰,1974年便进入山东东阿国营阿胶厂工作,17岁起师从东阿阿胶炼制工艺的第七代传人刘绪香老药师。
他从临时工到学徒、班长、再到科长、副总经理,在进入工厂的32年之后,最终成为东阿阿胶股份公司总经理。
在钻研阿胶传统炼制技艺后,秦玉峰精通泡皮、切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切胶、晾胶、擦胶等全部制胶技法,成为创于清代嘉庆五年、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东阿阿胶制售堂坊——同兴堂的第八代传人,也是有完整传承记载的第八代阿胶传人。
东阿阿胶的生产工艺一直秉承了“师徒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制度。若想熟练掌握阿胶制作生产工艺,学徒们要从挑水、泡皮等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样的过程将依据个人的天资持续3-5年左右的时间,经过师傅“考核合格”后,学徒们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即“上锅学炼胶”。其间,师傅也只是告诉学徒所负责的一道工序,并不会传授整条工艺的生产工序。每个学徒精通一道或者数道工序,而无法掌握全部工序的工艺特征,便是这种传承制度的最大特点。
在东阿阿胶老厂长刘维志发明第一台蒸汽化皮机之前,东阿阿胶也正在着力于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程序化建设。
秦玉峰说,自己的成长得益于“师徒制”,经验丰富的老胶工通过技术交流取长补短,言传身教,手把手地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了他们的徒弟。
但秦玉峰又称,更大的收获在于东阿阿胶的工业化生产,老胶工的技术变成了参数和指标,第一次实现了工序和工艺的定性、定量标准,从而提高了该厂所出品东阿阿胶的质量。
2009年,秦玉峰沿袭了东阿阿胶传统,收受了3名东阿阿胶员工为徒。他说,这3名徒弟要符合两个要求——“地道”和“厚道”,这也是东阿阿胶持续数千年并经久不衰的“密码”和“基因”。
所谓的“地道”,就是指制作原料的道地性,如阿井水,原料挑选纯黑驴等等,但对于传承东阿阿胶制作生产工艺的学徒们而言,秦玉峰的3名徒弟不仅要跟随仍然健在的老炼胶工一起上岗,并且在厂里恢复的古方生产线上跟班学习,研修极品阿胶古方生产全过程的百余道工序。
而“厚道”意味着学徒们不仅要从事阿胶生产10年以上,而且好学有悟性,历年生产的产品一次合格率为百分百,历年产品优等品率名列前茅,而且人品要高尚。
秦玉峰对此的要求是,学徒们不仅要坚持真材实料,有能力按照古方生产工艺进行极品阿胶的炼制,并对工艺技术中的机密环节严格保密,严守传统技艺。
这名现任东阿阿胶的掌门人在与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一次交流中有了感悟,传统文化的出路在于保护性生产。
他认为,传统工艺的坚守、创新,它的核心要素在于“保护”。如果没有传承好,那所谓的保护就失去了意义。
古法如何今用
当年游历山东泰安时,年轻的秦玉峰看到1000多年树龄的银杏树,心中突然有了感慨,这棵生活了千把年,是个值得仰视的东西。
直到自己掌了东阿阿胶的舵,3000多年的东阿阿胶更值得秦玉峰去仰慕。
秦玉峰向我们披露了东阿阿胶的部分保护性生产工艺。
即便这些工序已经被刚刚投入使用的、现代化厂房和流水生产线所分割开来,但在不同的厂房空间又实现了从生产到出品的组合。
在那里,虽然过去炼胶所需要的蒸汽温度和工艺时间全程采用了计算机和程序化管理,但秦玉峰说,古人若在擦胶过程中采用手工纺织的布为工具,那他们现在还保留了这一手工操作的方式,而在阿胶胶块晾干的过程中,古人如果用纯天然的木头和竹子为晾晒器具,那他们也留存了这些方式。
至于关键的“阿井水”,秦玉峰专门设置了一个生产单位用于检测深层地下水,并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管理。
他有理由相信,厂里用的水仍保持着过去阿井水的状态。
此外,驴皮DNA检测鉴别技术也成功地应用于阿胶原料的检测。 东阿阿胶研究院副院长田守生告诉我们,这种技术提取了驴皮的微量核酸,将优质黑驴皮中的特征“核酸链肽”予以标签化,然后予以其他动物的特性性“肽段”予以对照,以此鉴定驴皮的真伪。与此同时,田守生和研究小组开展了味道深层次研究,如“气”质朴,以此鉴定阿胶中香气味的成分和异味的结构。“不然,从中药药材的道地性上,不能称之为‘阿胶’。”田守生说。
但规模化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传统的师徒相承的关系也构成了挑战。
秦玉峰直言,随着世界生物制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以及东阿阿胶跨工序的合作生产方式的出现,在传统中药生产领域,要想成为通晓整个生产工艺和流程的“全才”,已经失去了得以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了。
然而,作为东阿阿胶目前唯一精通整个传统生产工序的传承人,他的担忧不仅仅来自于如何从实验室获取足够权威的数据,从而说服西方的医学体系,而且还在于,传统中医的创新与现代工艺如何实现两者的融合。
这位东阿阿胶唯一的传承人经常思考3个问题。
“为什么东阿阿胶的师徒传承制,到了现代需要在传承上有所变化?”
“我们又该如何传承好东阿阿胶数千年来的工艺和文化?”
“为什么我国有四大发明,但是我们在科技上的领先优势却逐渐失去了呢?”为此,秦玉峰又在2011年收了一名“高徒”。
实验室里的阿胶
在大多数时间里,周祥山不是在实验室里,就是在撰写实验获取的报告。
这名出生于1974年的年轻教授通常情况下沉默寡言。在他的世界里,只有数据才具有公正又客观的说服力。
眼下的周教授正在上海和山东两地开展研究工作,其中的一项工作是致力于现代医学手段来认证药理和药效。
2007年,美国中药杂志《美国中药》刊载了他和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成果,这项成果也印证了东阿阿胶的“补血”作用。
“我们通过对贫血小鼠的试验,从而对造血干细胞和血液因子的分析,发现阿胶的活性组分能促进贫血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升高。”周祥山称,“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实验结果证实了,阿胶促进骨髓和脾造血干祖细胞BFU和CFU的增殖,提高外周血造血因子GMCSF和促红素EPO的含量,同时降低负相造血因子的表达,从而补血。”
同样,在阿胶的抗衰老研究方面,周祥山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周祥山在2012年国际学术杂志《生物药理通报》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根据这项研究成果,阿胶的活性成分不仅可以增强衰老模型小鼠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化产物的产生,而且抑制肝、肾、胸腺、脾脏等组织器官的退化,从而实现了机体衰老的抑制。
研究同时发现,阿胶活性成分能刺激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保护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同时能明显增加贫血小鼠骨髓单核细胞数、增加骨髓细胞中造血因子的含量,恢复骨髓造血微环境,减轻放、化疗药物对骨髓组织的损伤,保护造血系统。
阿胶对造血系统保护,这样的研究成果已被国际权威的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
周祥山仍坚持“实验至上”的原则用以验证阿胶的安全性评估。
最近数年,周祥山和中国中医药大学,一起联合国内数十家临床医学展开了合作,并构建了一个大样本数据库。
“其中,有6000例患有癌症的病人数据库中,病人们在服用复方阿胶浆后可以改善因病情发展或因为化疗导致的贫血状况,其中的3050名患者效果非常明显。”周祥山称,这样的数据库构建和实验数据的获取对于阿胶类产品的安全性评估以及其他的药理临床医学证明是非常有帮助的。
让这名年轻教授感到高兴的是,在2013年送往日本厚生劳动省所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后,检测结果显示,842项国际公认的药学、兽药学标准中,阿胶的重金属残留量均为“零”。“检测过程采取的是世界上最为严格的标准体系之一。”周祥山说。
目前,周祥山还开展着阿胶的抗疲劳实验,以及与印尼国家卫生部展开合作,验证阿胶是否针对登革热等病情有疗效。
在周祥山看来,如果不用现代化的药理方法加以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那么阿胶产品出口到日本的机会就是“零”。
同样,要想在西方医学体系中有一席之地,东阿阿胶也必须拿出过硬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并经得起一系列的测试。
“东阿阿胶要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如果没有世界级评价体系作出的认可度,那这样的机会仍将为‘零’。”周祥山坚信,随着现代化工具和手段的更新,阿胶的发挥余地也将越来越大。
2011年,在成为秦玉峰的第四名徒弟后,师傅又给周祥山加了一项任务——小分子阿胶现代药理学评析。
科技提升药效?
这项研究之所以让秦玉峰如此着迷,在于他想要拿出更多科学数据来支持中药材,而非“性甘而温,平气活血”这样笼统的描述。
秦玉峰说,实现东阿阿胶生产现代化,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必须要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比如中药剂型,传统的膏、丹、丸、散等不适应都市人尤其是年轻人的使用习惯,而阿胶除了卖块,实质上也等同于在售卖原料,这样产品的附加值就不高了。
“东阿阿胶的发展方向就是,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现代工艺和剂型,使中药的体积剂量变小、携带使用方便。因此,东阿阿胶坚持中药功效现代临床验证,也包括用国际公认的临床研究方法验证。”秦玉峰举了个例子,比如复方阿胶浆,东阿阿胶用指纹图谱技术从原料开始,对临床进行了再验证,使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稳定性、药效和安全与国际水平接轨。
在他看来,小分子阿胶寄托了这一代东阿人的梦想。“我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阿胶的生物活性,因此人体对于阿胶营养成分的吸收率将更高。”他用量化的数字给出了这个指标,“将比普通的阿胶吸收率高出3.5-4倍。”
在说出一连串数据的时候,秦玉峰找到了当初3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有发明,没创新,那也传承不好;如果有传承,再创新,那才是阿胶的现代化之路。(东方早报)